全球瞩目:马云研判2016经济形势
企业家是市场上打过来的,更为勇敢
坏消息与好消息
冒雨前行不如冷静躲雨等天晴


转型阵痛譬如拔牙
危机是在考核CEO的能力
要想企业能禁得起长久的考验,就要折腾自己,不要去折腾市场。所以危机一定会有,危机来的时候,考核的不是员工,而是考核CEO的能力和企业原来设定的文化能否扛得住。
CEO是具体做什么的?形势好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做判断:什么事情是不好的,要消灭。形势不好的时候,要找到好的机会在哪里。员工一片信心,你要注意问题在哪,员工和市场一片悲哀的时候,你要找出机会在哪里。这是CEO的首要职责,是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职业经理人他是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的。综合来说,就是考验眼光、胸怀和还有实力。其中的“眼光”指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胸怀”则是多接触年轻人,多听不同意见来开阔思路;抗击打能力是指多保持乐观,即使在看清楚困难所在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和乐观,没有看到困难在哪里的乐观是盲目的。搞清楚什么东西会让企业死比搞清楚机会更重要。
阿里巴巴跟大家的区别在于,我们花最多的时间在考虑公司内部怎么改,去适应未来。
改革是被逼出来的
2012年,阿里巴巴如日中天。做公司预算计划时,他们来听我的意见,所有的利润指标收入都要翻一番。但达到这一工作要求的人员招聘数量要多少?最初做下来的人数预算是8700多个人,我觉得不能接受;第二次做计划5000个人,我仍然觉得多;最后一次,我拍板说,“200个人!”结果呢,(那年)所有的指标翻一番,人数反而尽减300个人。改革是逼出来的!
但大家要记住,改革是不可能在好的时候进行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创新也是被逼出来的。到今天这么不好的情况下,改革是到非改不可的时候,可企业家不要希望改革的具体措施会出现在中央政府的下一轮文件中。
阿里巴巴并不是等到中央政府出个允许做电子商务的文件才发展起来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好公司都不是因为出了份文件才起来的。甚至于,等到文件发布指明方向的时候,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这个时候企业冲进这个市场,反而死的概率非常大,因此企业家眼光的判断非常关键。
抓住三个风口
第一个,消费拉动。这是一个消费的风口,是极其巨大的。
中国今天消费风口是极其巨大的,这是独一无二的全球罕见的机会。希望大家先审视消费市场。只有先了解、审视市场,再摸清规律,才有可能起来。
大家都说学美国,但美国的东西放到中国来不一定灵。为什么呢,美国人是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是花昨天的钱;美国人是投资很理性、花钱很感性,中国人是投资很感性、花钱很理性。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但中国人一天到晚研究美国,反而应该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了解中国市场。
从投资转向消费,美国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希望大家学会消费。
今天最新的东西很多是在电影在电视剧上出现的,现在了解市场必须在一线了解年轻人的消费口子,接近年轻人就对了。盯上年轻人,盯上就是未来。“双十一”期间75%的商家是新实体,这些企业在3年前都没听说过,这些企业完全按照新新人类的消费需求出现的。所以不是实体不行了,是你的实体不行了;不是零售不行了,而是你们家的零售不行了。
第二个风口是改革的风口。
中国现在处于改革的确千载难遇,前面提到反腐败和消灭贫穷是机遇,我们必须看清楚这两个巨大的机会。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只花了30年就回到了世界第二。市场压力倒逼改革的机会是存在的,但不要盲目等待改革,自己先在企业中进行改革,创造改革。
第三个是科技的风口。
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是靠后面30年的时间真正发展起来。这一次互联网的变革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加互联网,但我们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这一轮的20-30年,层出不穷的企业会起来,层出不穷的企业会倒下去。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的模式下商业模式是工厂,第二次能源革命带来的商业模式是公司,未来三十年的商业模式组织下的变革。第一次技术革命释放的是人的力量;第二次是释放了人的持久发展能力,但是无论怎样还是身体的变革。技术革命带来的是公司,这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现象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