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米尔效应
人气:2906次发表时间:2013-01-04
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就是在真空中两片平行的平坦金属板之间的吸引压力。这种压力是由平板之间空间中的虚粒子(virtual particle)的数目比正常数目减小造成的。这一理论的特别之处是,“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只会导致物体间的“相互吸引”,而并非“相互排斥”。
原理
大多数人认为,真空是空荡荡的。但是,根据量子电动力学(一门在非常小的规模上描述宇宙行为的理论),没有比这种观点更加荒谬的了。实际上,真空中到处充满着称作“零点能”的电磁能,这正是麦克莱希望加以利用的能量。“零点能”中的“零”指的是,如果把宇宙温度降至绝对零度(宇宙可能的最低能态),部分能量就可能保留下来。实际上,这种能量是相当多的。物理学家对究竟有多少能量仍存在分歧,但麦克莱已经计算出,大小相当于一个质子的真空区所含的能量可能与整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所含的能量一样多。实验测量
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Hendrik Casimir, 1909-2000)提出了一项检测这种能量存在的方案。从理论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态出现,并不断以微小的规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况下。真空中充满着几乎各种波长的粒子,但卡西米尔认为,如果使两个不带电的金属薄盘紧紧靠在一起,较长的波长就会被排除出去。接着,金属盘外的其他波就会产生一种往往使它们相互聚拢的力,金属盘越靠近,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卡西米尔效应。1996 年,物理学家首次对它进行了测定,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十分吻合。
现象探究
卡西米尔效应
理论特点
Experiment setup
卡西米尔效应
实验测量
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Hendrik Casimir, 1909-2000)提出了一项检测这种能量存在的方案。从理论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态出现,并不断以微小的规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况下。真空中充满着几乎各种波长的粒子,但卡西米尔认为,如果使两个不带电的金属薄盘紧紧靠在一起,较长的波长就会被排除出去。接着,金属盘外的其他波就会产生一种往往使它们相互聚拢的力,金属盘越靠近,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卡西米尔效应。1996 年,物理学家首次对它进行了测定,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十分吻合。卡西米尔效应-热效应
来自国家技术和标准局(NIST)与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联合实验室JILA,由诺贝尔奖获得者Eric Cornell领导的小组第一次证实了物理学家Evgeny Lifschitz于1955年预言的温度可以影响卡西米尔力(Casimir Force)——这是一种当两个物体之间距离只有五百万分之一米(大概是一英尺的五千分之一)时才会体现出来的相互吸引力。这项发现增加了人们对卡西米尔力的理解,并且使得未来的实验可以更好地处理这种效应。相关运用
根据量子场论,任何振动物体都会被真空中的虚粒子减速。5月26日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物理学家们提出一种方案,通过一端振动的反射腔探测这种效应,光子在反射腔中反弹,并且被超冷原子放大。这个实验是从技术上说可行的、能够直接观察到虚粒子对运动物体作用的方法。量子场论认为,真空中充满了虚光子,这种光子以恒定的速度不断产生和湮灭。虚光子的一种可观测效应是两个间隔纳米距离的物体之间的卡西米尔效应。当一个物体快速振动时,会产生这种很弱的动力学卡西米尔效应:在一个理想界面上没有平行电场和垂直磁场,而在它周围则充满了虚光子产生的电磁场。当这个界面前后运动时,电磁场发生规律性变化,也就是产生了光子。界面的振动能释放出来,振动受到阻力。研究进展
卡西米尔效应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空不空,能量与物质可以相互转化。经典的卡西米尔效应试验是将两片金属箔放置在很近的位置,当金属箔之间的距离小于真空中的虚粒子的波长时,长波排除,金属箔外的其他波就会使靠拢。两者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大。这已经在1996年为试验所证实。即将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讲,Ho Bun Chan(University of Florida)将卡西米尔效应应用到了计算机芯片的设计上。早在2001年,HoBun Chan就设计了一个纳米杠杆,将一张极薄的金箔靠近一个极小的金球,当两者距离<300纳米的时候,两者就会吸引。作用力的大小与距离相关,这样就可以利用另一端做微观世界的测力计。
来自真空的力量
卡西米尔效应